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
旧版入口| 学校主页| English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学院概况

College profile

热点文章

站内搜索

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 页 > 学院概况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【喜迎第二次党代会】“奋进的五年”——聚焦学生发展 培育卓越人才

发布日期:2021-12-21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过去的五年,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导向,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,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全面实施“5211育人”计划,形成“育人为中心、课堂为核心、实践为重心”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,传承红色基因、优化教育教学、强化创新能力,人才培养成绩斐然。

传承红色基因,强化思想价值引领

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,组织赴基层政府、行业企业、国际组织挂职实践,实践团队荣获全国“三下乡”活动优秀社会实践团队,多名学生入选湖北省青马工程学员、校青马工程学员。建设“筑梦基层团”,赴恩施来凤绿水镇茅坝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和贫困儿童定向帮扶工作,建设“希望家园”精准帮扶点,赴湖南省新邵县迎光乡人民政府开展挂职锻炼实践。搭建“美美与‘工’”美育素养提升平台,实施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工程、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机制、班团美育机制等三个机制。成立“党员先锋服务岗”,百余名学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,开展人员信息排查、物资配送、体温测量等工作。培育“荣誉班级”,4个班级先后获评校“胡吉伟班”、校“黄群班”等荣誉,连续3年有团支部获评“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”。1名学生参与讲授首场高校党组织战“疫”示范微党课,1名研究生获得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,1名本科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、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,4名本科生获评校五四青年奖章,6名学生携笔从戎参军入伍。

创新人才培养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

深化教学改革,全面实施“5211育人”计划,近五年来共130余位专业教师投身“5211育人”计划,累计培养1000余名学生。“能源动力类‘535’创新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”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,获评“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”2项。推进专业建设,能源与动力工程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核工程与核技术3个专业获评“双万计划”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新开设“储能科学与工程”本科专业,探索本科生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。加强课程建设,“先进压水堆核电厂运行及典型事故虚拟仿真实验”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“金课”,现代电站锅炉获批首批下一流本科课程,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课程3项。加强研究生培养,优化调整硕博研究生培养方案,推进实施博士研究生中期筛选(考核),提升博士生科研进展,新增工程博士的培养,不断提升学位论文质量。提升教学能力,热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批2019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,2位教师等获评课堂教学卓越奖、多名教师获评本科教学质量奖一等奖,4名教师获学校“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”荣誉称号。

培育创新能力,营造创新创业生态

着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,建设“节能减排”众创空间、新能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。打造创新创业精品,争取更多资源服务创新创业,与武汉新能源研究院、大学科技园等深入合作,举办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对接会,提供项目孵化平台。加强学业指导,搭建“学习支持中心”学业发展指导平台,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等,推进引导型学业指导和发展型学业指导。提升学生国际视野,搭建“全球胜任力提升”国际交流实践平台,打造“国际会议、艺术交融”等五大交流平台,2019年102名本科生前往剑桥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,多名学生前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任职。2020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71篇,居学校前列。近五年获国际工程力学竞赛(亚洲赛区)特等奖1项,节能减排大赛全国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9项,可再生能源大赛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6项,获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。

坚持四个服务,着力提升就业质量

精准就业指导,全面做好精准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,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5%,本科生平均升学率为58%。根据100多家本科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,就业单位对学生总体好评率超过97%。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,组织学生前往上海电气、东方电气等重点企业实习实践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,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前往能源电力、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就业,包括华能集团、东方电气、一汽集团、三峡集团、中船集团、航天科技、华为、美的等企业。投身基层治理,组织学生参加“喻竹计划”“星青年”等基层实习实践,三十余名本硕博学子先后赴重庆荣昌、湖北鄂州等地市开展基层治理和社会认知的实践活动。近五年有61名学生选择服务基层治理从事选调生工作,有83名学生去往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并被学校表彰,12学生参与西部计划、研究生支教团,选择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。